谁的文化,谁的认同?—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中的认知困境与理性回归

作者: 刘正爱

关键词: 文化本质主义 文化的客体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文化认同

摘要:在当今国内文化保护运动中,如何界定需要保护的“传统文化”?“传统文化”由谁来界定?是我们(学者抑或政府)还是他们(实践者)?界定的标准又是什么?这一系列问题既是运作者面临的实际问题,也是民俗学、人类学需要思考的深层理论问题。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围的“文化”更多的是学者界定、政府承认的文化,而在当代学术语境中,文化本质主义早已遭到相当程度的质疑。吊诡的是,面对种种政治主张,实践者的文化认同,恰恰基于文化本质主义。尽管他们所主张的本质性文化是建构出来的,但仍采取本质化的形式。对此,不能简单地予以否定,而应通过理性思考,超越非此即彼的二元论模式,回到文化所产生的历史脉络中去。


上一篇:基于民众日常生活需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——以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中心
下一篇:坚守与变通——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中的几个关系

版权所有 © 《民俗研究》编辑部   备案序号:鲁ICP备05001952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