超越“遗产观”的中国民俗学发展

作者: 陈映婕

关键词: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国家政治 遗产观 学术本位 民俗学

摘要:具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动力并非来自基层社会,其本质属于国家政治的范畴。当下出现了一个体制内部精英共谋、各类资本转化与互惠、遗产主体边缘化的中国“非遗”生态。由于国家视野与学术研究对于“遗产”的观点存在异质的价值悖论,令介入遗产事务的学人们多有困惑与妥协,而中国“非遗”保护浓郁的行政特色,决定了无法以此去实现学科内部的快速增长。学者们涉足其中的兼职心态,以及“非遗”主题下质与量不均衡的成果现状,也无法使之形成一个学科本位式的常态科研重心。学者们需具备超越“遗产观”的学术发展远景;坚持基础性的资料积累和田野作业,保持学术独立书写;向建设公众(应用)民俗学的分支学科方向努力;关注“非遗”保护场域下“传统再发明”的课题。


上一篇: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道德价值探究
下一篇:资源化与遗产化:当代民间文化的变迁趋势

版权所有 © 《民俗研究》编辑部   备案序号:鲁ICP备05001952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