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和保护的实践与思考

作者:赵迎芳

关键词: 非物质文化遗产; 非遗名录; 生产性保护; 整体性保护; 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;

摘要:记录是非遗保护的一项基础性工作。记录应包括与某项文化有关的完整考察,而且应保持动态更新,把其发展变迁的过程全面地记录入库。非遗名录的建立应抓大放小,能进能出。对于价值不大或随着传承实践发展无法活态保留的非遗项目,无须强行传承,只需以博物馆的物质化方式记录保存。生产性保护不只限于传统手工艺类的生产,民间艺术、民俗节庆都应当面向市场、转化创新,与当下审美、应用场景相结合。非遗整体性保护的目的是保护非遗的文化生态和传承环境。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商业开发似乎意味着对传统文化生态的破坏,但"伪民俗"中也有真传统,创新能否成为今后的传统,需要实践和时间来验证。 


上一篇: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几个关键性问题
下一篇: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、传承与创新——以“情动机制”为视角

版权所有 © 《民俗研究》编辑部   备案序号:鲁ICP备05001952号